English

呼唤中国近代史著作的评论

2000-03-30 来源:光明日报 徐修宜 我有话说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我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,进入90年代以来,中国近代史著作的数量,更是达到高潮。据1998年第5期《近代史研究》所载“1997年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”统计,1997年,仅中国内地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方面的著作(包括工具书及其资料等),即有484部之多,平均每天有约1.4部中国近代史著作问世。这些数量可观的中国近代史著作的出版,对于繁荣我国的史学,促进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,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
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对这些近代史学著作进行有效的评论,因此,广大的读者面对这些近代史著作,却无法了解到中国近代史领域在某一课题中,究竟取得了哪些新的研究成果;无法弄清楚中国近代史研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,有哪些进步与创新;无法知道过去对中国近代史问题的争论,现有无新的进展;也不能明白中国近代史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;无法得知国内某个学术派别,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动态如何。

其实,上述所列的问题,是从事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专家、学者,高等院校的中国近代史教师们,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问题。实践已经说明,中国近代史领域里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,要准确地掌握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学术信息,单靠对新出版著作的目录索引和极其有限的“文摘”,是远远不够的,专家和教师们还必须研究有关中国近代史论著的观点、方法、风格等项内容。而对于这些问题的了解和掌握,主要是通过对中国近代史著作的评论文章获取的。

一篇高质量的评论中国近代史著作的文章,可以帮助读者认识本课题的学术研究状况,使有关研究人员了解信息后,合理地设计或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案。因此,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,若是缺乏高质量的评论文章,则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研究,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目性,甚至于去复重别人的劳动,从而得不到预期的研究效果。

开展对中国近代史著作的评论,事实上,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对话的一种方式,它也是一种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进行“鉴定”或“检测”的形式。如同商品一样,中国近代史著作质量的高低,是要经过广大读者及同行专家们的检测而得出,那些实事求是,坚持评论标准的同行专家所撰写的高质量评论文章,不仅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研究进程,掌握最新研究成果的信息,同时,还可以启发作者或有关的读者,就中国近代史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,去作进一步深入探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